拒门堡红色革命教育基地——拒们堡村简介
  • 信息来源:计算机网络中心
  • 作者:
  • 发布日期:2021-05-13 14:57:00
  • 阅读:
【字体:   】

​  大同市新荣区拒门堡是郭家窑乡较大行政村,地处晋蒙两省交界处,背靠万里长城,与丰镇市、凉城县、左云县接壤。据史考,远在三国时期,曹魏实行屯田制,在这里屯兵建村,因有驻军,沟豁较多,起名“乱草营”。明嘉靖二十四年前建筑“千家堡”,后改为“拒蒙堡”,汉蒙和好后又改为“拒门堡”,意思是拒敌于门外。拒门堡因属边关要塞,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。拒门堡因属战略要地,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北方少数民族侵扰,在明代后期沿长城建筑城堡,以便长城驻军戍守,抵御外患,拒门堡也是其中一堡。嘉靖二十四年开工筑堡,万历年包砖,堡城高三丈六尺,顶宽一丈五尺,周长一里八分。拒门堡北距明长城五华里,负责长城十五里,边墩二十三座,烽火台七座,每座驻军五人。遇有外侵军情点火鸣金告急,明清两代设操守一员,后改为守备、统马,步兵487名,备有各种火炮296门,鸟枪38支。青梭花盔甲53副,白梭团蟒盔甲5副。清雍正三年一直隶属于左云县管辖,直到1971年随行政区划分又归新荣区管辖。拒门堡在抗日战争时期属八路军120师六支队在马头山、弥陀山建立的雁北敌后革命根据地之一,拒门堡村当年人口不足一千口人,由于属红色革命根据地,该村全民参战,在敌后战场上做出了重大牺牲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拒门堡现有人口439户,980余人,外出人口分散在世界各地。村民淳朴善良,历代传承着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,曾被左云县命名为红色革命村、红色民兵连、红色妇救会、边塞古村落。2019年建起了红色教育纪念馆,创办了红色教育基地。该村红色历史文化积淀深厚,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,现被山西省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示范村,被山西省关工委命名为“党史国史教育基地"被大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党史国史教育基地,被新荣区委、区政府命名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,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又属大同市及新荣区红色文化旅游重点区域。

  遵照习近平主席在视察陆军学院时讲话,“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,把红色基因传承好”的精神,今天,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,我们要努力建设好《红色革命教育基地》、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》。缅怀先烈,传承红色记忆,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,让红色基因千古传承,万代流芳!